話說民生輪船公司
(鎮海)蔡小軍
1925年,著名實業家盧作孚在重慶創辦民生輪船公司,資本總額銀元5萬元。時值外國船只橫行川江,日本、美國等輪船公司憑著強大的實力,獨霸川江航運之際,該公司成立后,先向上海訂購了一艘載重70噸的小輪船“民生”號,在重慶、合江之間經營客運。由于管理嚴謹、經營得法,業務蒸蒸日上,規模不斷擴充。
從1930年起,盧作孚在川江航線上開展了“化零為整”的經營策略,逐步統一川江航運。在一年多的時間里,民生公司合并了重慶7家輪船公司,接著又向長江中下游擴展。1935年,美國捷江公司和英國的一個輪船公司在競爭中垮臺,11只大輪船為民生公司所收購。隨之,太古等輪船公司見勢不妙,也漸漸退出川江。此時,民生輪船公司已擁有輪船42只,噸位16884噸,職工2836人,資產達到730萬元,經營著川江航運業務的61%,并逐步擴大投資領域,兼營煤礦、船舶修造、銀行保險等業務。
抗戰爆發后,國民政府任命盧作孚為軍事委員會水陸運輸管理委員會主任,他坐鎮武漢、宜昌等地,具體指揮戰時運輸事宜。1938年10月,武漢淪陷。大量后撤重慶的人員和遷川工廠物資近10萬噸,屯集宜昌無法運走,日軍戰機又不斷轟炸。然而長江上游又 臨近枯水期,灘多流急,船只有限,情況十分危急。在這緊要關頭,盧作孚集中民生公司所有船只和工作人員,采取分段運輸,晝夜兼程搶運,在經過40天日日夜夜的奮戰,終于在宜昌淪陷之前,將全部屯集的人員和物資運到了四川。這次搶運行動,備受中外矚目,被譽為東方的“敦刻爾克大撤退”,為中華民族的抗戰事業立下了汗馬功勞。
抗戰勝利后,民生輪船公司利用戰時外匯積累和國外貸款,大量購進新型客貨輪,在恢復長江航線的基礎上,又陸續開辟沿海航線和南北洋航線,并與金城銀行合資創辦太平洋輪船公司,經營遠洋運輸,航線伸展到了越南、泰國、菲律賓和日本等地。其職工人數超過8000人,船舶增至146艘、63000多噸位。
新中國成立后,1950年6月盧作孚從香港回到北京,并將民生公司18艘在海外經營的輪船陸續駛回大陸。同時,他作為特邀代表參加 了全國政協第一屆第二次會議,出任全國政協委員、西南軍政委員會委員等職,周恩來也曾邀請其到交通部擔任負責工作。當時毛澤東曾經這樣評論到:“在中國近代歷史上,有4個人是我們萬萬不可忘記的,他們是:搞重工業的張之洞,搞紡織工業的張謇,搞交通運輸業的盧作孚,搞化學工業的范旭東……”。
1952年1月,盧作孚回到重慶。這是正是“五反”運動高潮,他被指為“不法資本家”無情斗爭,最終不堪受辱,遂于2月8日服用大量安眠藥自殺身亡。同年9月1日,民生公司實行公私合營,正式改名為“公私合營民生輪船股份有限公司”。1956年,民生輪船公司實行經濟改組,定股定息,并入長江航運管理局。
1984年在中國改革開放的大潮中,盧作孚之子盧國紀決定將民生公司重新恢復。3月31日,民生公司組建的第一個合營船隊拖著三艘駁船,滿載1400噸煤炭,由重慶首航江蘇高港,揭開了民生船隊重返長江的序幕。4月1日,《人民日報》第一版報道了民生公司重建的消息,海內外各媒體也紛紛予以轉載和評論,當時很多人把民生公司的重建視為中國改革開放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