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鴻英與廣西臨時軍用票
(鎮海) 蔡小軍
沈鴻英(1870-1938年),字冠南,廣西雒容縣人,原屬梅州客家人,生于廣東恩平,因土客械斗,隨母舉家遷居廣西。少時家貧,落草為寇,因身強力壯,性狡黠,行動驃悍,被推為匪幫頭目,活躍于柳城、賀縣一帶。辛亥革命后,柳州同盟會積極聯絡各縣會黨綠林,組成民軍,沈乘時而起,受招后任管帶。因與右江軍政分府總長兼統領劉古香同操客家話,辦事勤快,被倚為心腹。
1913年“二次革命”時,劉震寰、劉古香等部宣布獨立,誓師討袁。然沈鴻英叛投陸榮廷,軟禁劉古香“有功”,升幫統;同年冬,又因剿滅鐘山縣姑婆山區土匪,升統領。1916年3月,廣西督軍陸榮廷通電討袁護國;5月,沈鴻英奉命率部挺進湖南,在長沙擊潰北洋湘軍總司令曹錕所部;8月回師廣東,10月任欽廉鎮守使。
1917年12月11日,廣州軍政府委沈鴻英為第三軍總司令,討伐兩廣巡閱使龍濟光。次年4月,在安輔、石鼓等地打敗龍軍,乘勝攻占海南島,隨即任瓊崖鎮守使。龍在瓊崖遺下大批軍械及財貨,盡為沈掠得,擴充軍隊頗多。同年,與廣東督軍莫榮新結為姻親,倚莫為后臺。1919年冬,調任南韶連鎮守使,次年在韶關開辦陸軍講武堂,訓練中下級軍官。
1920年粵桂戰爭爆發前夕,莫榮新自感年老力衰,難以勝任,請求陸榮廷準其辭職,并推薦沈鴻英繼任廣東督軍。時陸之義子馬濟(時任廣東第一軍總司令)也欲爭此位,屢向陸密報沈部軍紀廢弛及其貪污行為,致使陸對沈印象不佳,不同意莫榮新的推薦。此事為沈所知,心生怨恨。
1920年8月,駐閩粵軍陳炯明兵分三路入粵。9月上旬,莫榮新急委沈鴻英為“第三軍總司令”,由韶關開赴惠陽為中路,以第二軍總司令林虎部開赴三多祝為右路,以海疆軍總司令李根源部開赴河源為左路,共同抵抗粵軍。9月22日,雙方正激戰中,沈鴻英接到“督軍馬”電報,沈不知“馬”是21日的代字,誤認為馬濟當了廣東督軍,氣憤憤地說,“還打我個卵,替人家打天下”,即下令撤軍。李根源聞訊,馳來勸阻,聲淚俱下,沈不聽,迫得李根源、林虎兩部均撤退,繼而牽連桂系各軍全線崩潰。至10月底,桂系勢力全被逐出廣東。
沈部撤回廣西八步后,陸榮廷委任其為廣西邊防軍第三軍總司令,下轄沈榮光、何才杰、鄧佑文三個旅。1921年6月,孫中山命令粵軍入桂討伐陸榮廷,25日攻占梧州,隨后沿西江直上,進攻南寧。為報復年前陸榮廷不批準自己充當廣東督軍之仇,7月10日沈鴻英在八步發出通電,宣布自治,促陸下野,并自稱救桂軍總司令。旋粵軍許崇智部進攻八步,沈部退至桂林,旋又遭粵軍和贛軍賴世璜部進攻桂林,又因促陸下野之通電,亦為桂系各部所不滿,無奈只得率部入湘南。正恰逢湘鄂戰爭,湖南督軍趙恒惕亦借沈軍以自衛。
1921年冬,鄂湘言和,兩湖巡閱使吳佩孚派部進占岳陽,指責趙恒惕不應收容沈軍,趙被迫勸沈移駐湘西。期間,各方均意欲吞并,途中屢遭圍攻,所幸沈軍強悍善戰,逐一擊退,才不致散伙。1922年3月,沈部進駐平江,為各方所不容,且軍餉支絀,困境重重,于是請求岑春煊致函疏通吳佩孚等,方得容身。
1922年6月,吳佩孚欲武力統一南北,乃向北洋政府推薦沈鴻英為陸軍第十七師師長,授協威將軍銜,令沈部為前鋒,進軍廣東。沈領得餉械后,即率所部經萍鄉、永新,至7月底抵達大庾。當時,陳炯明已背叛孫中山,以重兵防守粵北。沈自知所部僅8000兵力,難以入粵,但當偵知廣西自治軍蜂起,桂東北無強大部隊,遂決定竄回廣西。同年11月,沈軍進駐八步,以桂東為根據地,自稱“廣西陸軍第一軍軍長”,令沈榮光師駐八步、懷集一帶,鄧瑞徵師駐平樂、陽朔、桂林一帶,何才杰師駐荔浦、修仁、鹿寨一帶,進窺柳州。
為擴充武力,沈委派平樂人顏德璋為財政處長,大量印發紙幣,開煙開賭,增收稅款,大肆搜刮,以維軍糈;又將所轄十幾縣的所有自治軍、綠林招撫出來,編成軍隊;同時多方結納,結交各地士紳富商,爭取支持。此外,也積極獲取岑春煊在政治上的支持,迅速成為廣西最強大的一股兵力。
1923年1月,孫中山聯絡滇軍、桂軍討伐陳炯明,委沈鴻英為廣西靖國軍總司令率部入粵。17日,沈設大本營于石龍,積極招降納叛,驟然擴充為五個軍。4月16日,沈鴻英宣布就任北洋政府“督理廣東軍務”一職,率眾叛變,進襲廣州。孫中山隨即令駐粵討賊聯軍分頭夾擊圍剿,沈軍大敗,7月逃回廣西八步等地,割據稱雄。
1924年1月,陸榮廷以廣西善后督辦身份,率部由南寧出巡桂林及桂北地區,函請沈鴻英將桂林駐軍暫時撤離,于是沈將駐桂部隊撤至陽朔一帶駐扎。不料陸入桂林后,即構筑防御工事準備固守,企圖與北洋直系聯絡,繼續統治廣西。沈大怒,自稱“廣西建國軍總司令”,即命所部率萬余兵力圍攻桂林,雙方激戰70多天。經吳佩孚、趙恒惕等調停,最終陸榮廷率殘部退向湖南,復由沈鴻英進占桂林和柳州。
1925年1月29日,沈鴻英兵分三路進攻李宗仁、黃紹竑聯軍,但李、黃避實擊虛,分兵反擊,聚而殲之。從2月到4月,沈鴻英左、右、中三路軍先后在武宣、永福、桂林等地被徹底擊潰。從此廣西統一,李宗仁、黃紹竑、白崇禧成為新桂系的首領。4月24日,沈鴻英化裝為商人經廣東逃往香港。1938年6月24日,病逝于香港。
廣西臨時軍用票,自1922年底開始發行,時值沈鴻英已進駐八步、以桂東為根據地之際。此套軍票見有壹仙、壹角、貳角、伍角、壹圓、伍圓、拾圓7種面額,其特征在于:
1、壹角、貳角、伍角券,背面均印有北洋政府授予的“協威將軍”的頭銜,可見此時仍屬完全依附于北洋系或吳佩孚之際,當屬最早期發行。
2、在壹圓、伍圓、拾圓券上,已經沒有了“協威將軍”的頭銜(其中拾圓券有手蓋此頭銜印章者),也沒有任何發行機構或官銜名稱,只在背面印上“沈鴻英發行”5字。筆者認為,這是第二階段所發行的。這時的沈鴻英也與孫中山有了關聯,所以在軍票上開始淡化與北洋政府的關系。
3、壹仙券,即壹分面額,但實際屬于銅元票,即1枚銅幣(當時廣西銅幣即為壹仙面額),這是中國軍用鈔票中最小的面額,在紙幣史上頗具意義。筆者曾在史料中看到一段記載:“……還在柳州發行面額10、20、50、100枚銅元票”,但此鈔是否發行于柳州,則有待考證!
是項軍票,主要流通于廣西桂東地區,即八步、平樂、陽朔、桂林、平桂、昭平、靈川、荔浦、修仁、鹿寨各縣乃至柳州等地,據說發行總額約在300萬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