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縣 合 作 銀 行
(鎮海) 蔡小軍
抗戰爆發后,1937年9月國民黨唐縣政府潰逃,10月24日八路軍115騎兵營進駐唐縣。11月,唐縣成立了抗日民主政府,縣長張沖(張林池),隸屬于晉察冀邊區政府領導。經過激烈的武裝斗爭和貨幣斗爭,唐縣很快使邊幣(晉察冀邊區銀行幣)成為市場流通的唯一貨幣。當時邊幣聲譽高、很值錢,但流通的往往都是一元、五元的大票,輔幣極其缺乏,使軍民交往和社會生活陷入困境。
1938年秋,唐縣抗日民主政府為解決晉察冀邊區銀行輔幣流通之不足,決定自己成立銀行,發行輔幣,解決找零問題。同年,唐縣合作銀行在白合村成立,經理嚴清武,并于次年發行輔幣券,面額僅見貳角一種。
當時,合作銀行制幣印刷廠設在白合村王守珍家中。經過緊張籌備,很快搞到了三臺石印機和印刷紙幣的其他物資,經理嚴清武帶領七、八名工人同時開足三臺石印機趕制二角幣。由于客觀急需,他們采取了邊印刷、邊發行的做法。二角幣所到之處,迅速緩解了金融制肘現象,深受軍民商賈的歡迎。
1939年春,侵華日軍在掃蕩中嚴重破壞了印刷廠的機械設備和半成品紙幣。但是,敵人的破壞沒有阻擋合作銀行的發展,它在史家佐村繼續印制二角幣,直到邊區小票完全能夠滿足全縣需求時才停止。
此券共流通了約一年左右的時間,后由晉察冀邊區銀行以邊幣等值兌換收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