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上海古玩書畫金石珠玉市場
江南·聽雨軒
上海古玩書畫金石珠玉市場,又稱“上海古物商場”,其前身是位于北市設攤經營古玩中心集市的怡園茶社(即廣東路299弄3號)。
1921年,因怡園茶社樓房不敷應用,上海古玩業界資深人士馬長生等發起籌建上海古玩書畫金石珠玉市場,擇址在廣東路、江西中路拐角處的江西中路67號二樓開業,這是上海第一家室內古玩交易市場,由王漢良任總經理(曾任國民黨上海市黨部執行委員兼商人部長),王養之為總賬房。市場內分店、攤兩種形式,其中店鋪約70家左右,經營業者以回民居多,約占半數以上。同業均可在此買進賣出,顧客也可自由選購或出售古玩。
上海古玩書畫金石珠玉市場,創建之初是以認購股份形式募集資金的。據1923年《上海古玩書畫金石珠玉市場征信錄》記載:市場開辦時有381戶入股,每股小洋3角,共集資17020股,合大洋5106元,其中發起人馬長生認購660股。但開辦之初,是否發行有股票,尚無法證實。
后為保障同業權益,經王漢良等人發起,于1923年在上海古玩市場內組織成立上海古玩書畫金石珠玉同業公會,又名“上海市古玩業公會”,經英、法租界當局注冊在案,加入上海市商會團體會員,并聘請花旗銀行海思克、慕思律師代表公會致函公共租界警務處,要求今后巡捕房不得隨便對不明銷贓真相的經營者吊臟拘人,使得同業享有保護權利。
至1930年時,該會會員多達數百人,成為上海古玩行業鼎盛發展時期。在此期間,上海古玩書畫金石珠玉市場也發行有正式股票,規定資本國幣5萬元,分作1萬股,每股國幣伍圓。
1932年,因古玩市場攤位擁擠,且房屋年久失修,為拓展業務計,經部分同業倡議在廣東路218至226號自行增設上海古玩市場,俗稱“新市場”,而“老市場”則改稱為“上海中國古物商場”。當時兩處共匯集有100多家商號,約占全市古玩商號總數的2/3強。
1942年左右,原上海古玩書畫金石珠玉市場再次以“上海中國古物商場股份有限公司”的名義發行新版股票,資本仍定國幣5萬元,但改股數為1000股,每股國幣50元,分由各古玩商號承購。
至1954年時,上海中國古物商場內共設小房間24間(由21戶座商租用)、柜臺52個(由40戶攤商租用),各商資本從20萬至800萬元不等,經營項目有瓷、銅、玉器、字畫、象牙雕刻、錢幣及出口業務等。
1958年新、老市場實行公私合營,將所有45戶座商和66戶攤販合并,成立“公私合營上海市古玩市場”。1966年“文化大革命”,一度停業。1978年10月恢復對外營業,改名為“上海文物商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