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銀行重慶分行簡史
(鎮海)蔡小軍
1912年元旦,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大總統孫中山同意改設中國銀行的建議,財政部于1月24日宣布派任吳鼎昌、薛仙舟為中國銀行正副都督,1月28日召開股東聯合會,宣布中國銀行成立。2月5日,上海大清銀行改組為中國銀行正式開張營業。與此同時,四川軍政府以四川銀行名義,在一年之間發行大漢軍用銀票多達1500余萬元,致使兌換無期,幣值日落,商民生怨。
1914年,四川財政廳電請財政部轉飭中國銀行來川開設分行,以設法回收軍用票,解決幣信喪失問題。1915年1月,中國銀行重慶分行正式成立(簡稱渝行),總經理王丕煦,址設市區曹家巷,并先后在成都、瀘縣、萬縣、自流井等地設立分支機構,統歸渝行管轄。該行隨后又發行中國銀行四川地名兌換券(簡稱“川中券”),逐步回收大漢軍票,竭力維護四川金融穩定。發行之初,因保證兌現,信譽尚佳。后川督陳宦向重慶分行借款400萬元擬收銷軍用票,其間發生袁世凱稱帝事件,云南蔡鍔率護國軍入川討袁,陳宦遂將此借款轉作軍費應急,再先后強行提走重慶分行庫款180萬元。
1916年5月12日,北洋政府為解決財政困難,下令中國銀行“所有已發行之紙幣及應付款項,暫時一律不準兌現付現”。命令一出,四川地方金融停滯、商業凋零、社會擠兌成風。川省當局和重慶分行鑒于“川中券”信用口碑不錯,且全省官俸軍餉有賴于該券周轉,決定繼續予以兌現,并在重慶錢幫的支持下,通過抗“停兌令”維護了四川金融穩定,平息了擠兌風潮,也贏得了商民信任,樹立了市場信譽。但嗣后仍受中行總處督責,無奈于6月3日宣布執行命令,停止兌現,川中券迅即貶值,最低跌至3.6折。
1919年,熊克武主持川政期間,以5折收兌川中券。而川中券在重慶流通數額巨大,重慶商會對此辦法持有異議。熊克武復函說明理由,認為該券多已跌破5折,且有數百萬元充塞市場,而今國家多事,若再延誤,一旦發生變故,后果更難預料。由此,重慶地區的收兌工作才得以進行。
1922年7月,中國銀行總管理處將重慶分行改為支行,隸屬于漢口分行。1930年復改為分行,并應重慶商民要求,重新發行兌換券300余萬元,因其信用穩定,而后成為川省主要紙幣之一。
抗戰開始后,重慶成為陪都,重慶分行地位頓形重要,成為中國銀行之重點行。至1942年底,重慶分行轄區包括川、黔、康三省,共有分支機構69處。1946年8月,昆明支行亦劃由重慶分行管轄,重慶分行事實上已成為西南四省的區域行。1949年12月,重慶分行由中國人民解放軍重慶市軍管會接管。
中國銀行重慶分行發行的紙幣,大體可分為如下:
1、民國元年版“黃帝像”券,四川地名,分壹圓、伍圓、拾圓3種面額,其中壹圓券分為小字地名(孫多森·楊瑜統簽名)和大字地名(薩福懋·范磊簽名)兩種,而伍圓和拾圓券均為大字地名版,且各有(孫多森·楊瑜統)和(李士偉·范磊)兩種簽名券;此外,票上還有手蓋“重慶”、“自流井”等地名戳記者。
2、民國七年版四川地名券,分壹圓、伍圓、拾圓3種面額,其上又有加印黑色“重慶兌現”、“嘉定兌現”、“成都兌現”、“萬縣兌現”等字樣者,且各券簽名或分三種不同。
3、民國七年版漢口地名券,其上印“湖北湖南河南陜西四川五省通用·免費通匯·漢口兌現”字樣者;此券雖有四川地名,但實質與重慶分行無關;
4、民國二十九年版“重慶”地名伍拾圓、壹百圓券,此二券實際乃屬總行發行之法幣券,亦與重慶分行無關。
以上各點,或有疏忽、遺漏之處,尚請各鈔友先進予以補充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