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豐銀行之伊始
鎮海·蔡小軍
自第二次鴉片戰爭以來,大清帝國政府繼開放廣州、福州、廈門、上海、寧波“五口通商”之后,又被迫開放牛莊、天津等七個沿海城市,以及鎮江、南京等四個長江沿岸城市。這些沿海和長江流域大片腹地的被迫開放,使得中國門戶大開,為各國洋商提供了更為廣闊的貿易前景。
香港舊照
香港是西方列強(尤其是英國)對華貿易的基地,也是國際海運和轉口貿易的中心。雖然當時已有多家總行設在倫敦和孟買的銀行進駐香港,如麗如銀行(在港稱東藩匯理銀行,1845年在港設立分行)、有利銀行(1857年在港設立分行)、渣打銀行(在華稱麥加利銀行,1859年在港設立分行)、法蘭西銀行(1860年在港設立分行)、阿加剌銀行(1862年
在港設立分行)等,但卻沒有一家是總行設在香港本地的銀行。當時香港總督羅便臣也欲把促進金融業發展,作為其任內的施政重心。如果有一家總行設在本地的銀
行,不但可以適應急劇擴大的貿易發展需求,而且更能照顧到香港殖民政府關于港口碼頭、公用事業等建設的要求,可直接為香港政府出力。
上海的第一個租界(1845年)
匯豐銀行最早的發起人是蘇格蘭籍商人蘇石蘭,當時他是大英輪船公司在香港的代理人,曾在匯豐銀行成立的前兩年,與英國資本家組建了后來獨霸華南造船工業的香港黃埔船塢公司(Hongkong
and whampoa Dock Co.),并出任主席,他在香港是一位公認有勢力的人物。在1864年初,蘇石蘭開始醞釀在中國開設一家銀行,后來某天在“渥太華號”郵船到達香港時,伊斯特利船長告訴他一項極為重要的密訊:孟買商人新近開設了一家“中國皇家銀行”,他們自己占有2/3或3/4的股本,很快將會派遣特使來中國招募余下的股本。
而此時的上海,早已取代廣州,成為中國最重要的城市。立足上海,方能擴大對中國的貿易,而急劇膨脹的對華貿易,更需要銀行來進行貿易融資,這一切已經成為洋商的迫切需求。正是在這種時代背景之下,匯豐銀行便應運而生。
于是,蘇石蘭立刻就下定決心要創設香港第一家本土銀行,當晚他就寫出了一份按照蘇格蘭銀行標準行事的計劃書。次日,便找到最著名的香港律師波拉德,開始走訪香港所有的大商行。在不到一個星期的時間內,這家計劃500萬港幣的銀行資本已經全部募足,甚至大大超標;除了怡和洋行以外,幾乎所有最著名的商行都樂于參與其中。
1864年8月6日,匯豐銀行召開了由多家洋行參加的臨時委員會第一次會議。根據蘇石蘭的提議,臨時委員會主席由寶順洋行擔任。1865年初,匯豐銀行完成了籌備工作。3月2日,臨時委員會改組為匯豐銀行董事局;3月3日,匯豐銀行正式開業,總部設在港島皇后大道中1號租借的獲多利大廈。一個月之后,具有自己獨立管理委員會的上海分行正式對外營業。
1866年8月14日,匯豐銀行正式取得英國政府的營業執照。同年,在席卷歐洲和印度的金融危機中,匯豐也借助發起人的雄厚實力及香港殖民政府的支持,完全躲過了銀行大倒閉風潮的驚濤駭浪,成為能在香港和上海繼續存活的最后5家外商銀行之一(另4家分別為麗如銀行、有利銀行、麥加利銀行和法蘭西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