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華僑與1939年金門萬國博覽會
江南陽明
1939年,美國政府在舊金山金銀島舉辦了一屆盛況空前的世界博覽會——金門萬國博覽會,曾提前數年廣邀各國參展,中國應邀參加并進行了積極的籌備。但1937年“盧溝橋事變”后,中國已處于抗戰的烽火之中,國民政府根本無暇顧及,放棄參展。
1937年初,周銳、鄧祖蔭、鄺炳舜、曾荷珠、鄺光銀、曾惠初、鄧操等一班愛國旅美華僑在獲悉國民政府放棄參展后,深感若中國在此國際盛會中缺席,實有貶華夏聲威,于是“民代官責”,在海外組成華商展覽場總公司,由周銳(廣東開平籍舊金山愛國僑領、全美萃勝工商會元老團主席)任董事長,主理參展事宜。他們自發動員各界僑胞集資50萬美元,經過千難萬險,最終在金門萬國博覽會中建成“中國村”。整個“中國村”格局合理,又十分華麗,打出了中國人的自信,成為博覽會中規模最大的一個展覽館,內設兩間戲院、兩間餐館、一座廟宇和300尺高的佛塔,村內高懸中國國旗。中國村跨越五個街區,擁有商號攤位近千家,且四面城堡環護,村中繁花異卉,都從中國運來,香港和上海的商人也積極參加,展品豐富,分別展出和表演制作各種中國優美的民間工藝品和農、工、輕、副業產品,為當時苦難的中國贏得了榮譽。
金門萬國博覽會會期共9個半月,自1939年2月18日起至12月2日止。1939年8月8日,中國村玉工藝品展覽把博覽會推向高潮。遠自上海運來參展的數百件玉器中,有價值連城的六尺玉塔(張文棣翡翠大寶塔),玲瓏剔透,巧奪天工,遠近傳聞,是當時博覽會中最珍貴之精品。其精湛工藝令各國來賓驚嘆,這為中華民族文化在海外樹立了品牌和聲譽。來參觀博覽會的美國人及世界其他國家的人士,都要來參觀“中國村”。羅斯福總統的代表佐治和舊金山市長廬蘇、金門萬國博覽會會長吉拉、六大西文報紙主筆、中西政要均光臨了中國村。當時還流行“沒到過‘中國村’就等于沒去過博覽會”之說。
“中國村”的雄偉氣勢使參觀者認識到,“此際中國雖弱,推斷抗戰必勝;此際中國雖窮,預料建國必成!”
1939年的這屆金門萬國博覽會是二戰前的最后一次世博會,在此后十多年里,由于“二戰”的巨大影響,世界各國均沒有舉辦過規模宏大的世博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