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官錢局之伊始
(鎮海) 蔡小軍
光緒十九年(1893年)十月初九日,湖廣總督張之洞鑒于其兩廣總督任內在廣東創辦機器局制造銀元、制錢頗具成效,乃會同湖北巡撫譚洵(譚嗣同之父)奏準朝廷后,在武昌三佛閣的守備署舊址設立湖北銀元局,開鑄銀元。
光緒廿二年(1896年)四月,張之洞又主張創辦湖北官錢局,藉以活潑市面金融。他在奏準中稱:“湖北省錢少價昂,商民交困,雖議設爐購機鼓鑄,一時驟難即有現錢供用。至行用銀元,本以輔制錢之不足,而民間持向錢店易錢,每為奸商所抑勒,以致錢價仍不能平。查從前各州解繳丁漕錢文,皆在各錢店易銀上兌,于是制錢專歸錢店,該商遂得以抬價居奇。臣等與司道商,惟有設立官錢局,制為錢票、銀元票,精加刊印,蓋用藩司印信及善后局關防,編立號碼,層層檢查,如有私造者,照私鑄制錢銀元例嚴行懲辦,通行湖北省內外。此票與現錢一律通用,準其完納丁漕、厘稅。”
光緒廿三年(1897年)一月,湖北官錢局在獲得朝廷批準后正式成立,資本實收估平銀5萬兩、錢5萬串,由善后局撥足。總局設武昌,另設分局于沙市、宜昌、樊城、老河口、武穴、安陸。
該局在籌備之際,就曾發行有伍百文和壹千文2種制錢票,由藩司蓋印,在各錢莊間通用,并準予在糧臺兌現,故時稱“臺票”。但因印制不精,局方也一直有被摹仿偽造之顧慮,所以只流通了兩三年就收回了,以致如今存世極為珍罕。
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湖北官錢局在上海訂印了新式精美的錢票,每枚面額“九八制錢壹串文”,用于回收臺票。光緒廿七年(1901年),張之洞啟用善于經商的高松如主持湖北官錢局,使該局面貌為之一新,鈔票流通順暢,信用昭著。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以后,該局轉向日本訂印鈔票,前后多次訂印,面額計分制錢票伍串、拾串,銀元票壹元、伍元、拾元,銀兩票伍兩、拾兩等。由于幣信堅固,商民攜帶方便,所以鈔票不僅只在本省流通,并逐步發展到長江中下游省份使用。至1911年時,湖北官錢局的錢票發行量達到1700萬串(尚不包括銀兩票和銀元票),十年以來該局盈利達到500萬兩之巨。
進入民國后,湖北官錢局繼續營業,但情勢已是江河日下、今非昔比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