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農業儲蓄銀行及其發行的紙幣
(鎮海) 蔡小軍
一、史地簡介
威海位于我國山東半島之東北部,東、北、南三面瀕臨黃海。春秋時為萊國地,秦屬齊郡;西漢為不夜縣、昌陽縣地,均屬青州東萊郡;自北齊天統四年(公元568年)置文登縣后,歷隋、唐、五代、宋、金、元皆為文登縣地。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為防倭寇,析文登縣辛汪都三里,置威海衛,寓“威震東海”。
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沙俄借口協助中國抵抗德國,派艦隊進占旅順,并與清政府簽訂《旅大租地條約》。自沙俄強租旅大后,英國感到嚴重影響它在華的侵略利益,便以“租借山東之威海衛停泊兵輪,不足以抵制”為借口,向清政府要求租借威海衛。光緒二十四年7月1日,清總理衙門大臣奕劻與英國駐華公使竇納樂在北京簽訂《訂租威海衛專條》,主要內容為:將威海衛及其附近海面,即包括劉公島及在威海灣之群島,和威海全灣沿岸以內10英里地方,租給英國,租期25年,期滿經雙方同意仍可延長,所租之地歸英國管轄,在威海衛的中國官員仍可在城內各司其事,“惟不得與保衛租地之武備有所妨礙”。之后,英國政府在威海設立領事館,并在劉公島上建立皇家海軍基地,實際已使該地淪為英國的殖民地。
民國十九年(1930年),南京國民政府與英國簽訂《中英交收威海衛專約》。中國政府收回該地后,設威海衛行政區,直隸國民政府行政院。新中國成立后,始置威海(縣級)市,由煙臺市代管,后于1987年升為省轄市。
二、銀行概況
基于威海衛是一終年不凍的天然良港,交通方面尚稱便利,故早期英商招商、太古、怡和三大公司往來津、滬的班輪,均到此停泊;又因該地在英管時代屬自由港,故商業貿易亦頗為發達。然而該地在英管時代的金融業卻比較薄弱,一直僅有英商香港上海匯豐銀行和英商麥加利銀行各設代理店一處。究其原因,不外乎英國政府抵制我國銀行業在該地設立分支行處。
不過,在英管時代的威海卻曾出現過一家私人開辦的地方性小商業銀行,那就是“威海農業儲蓄銀行”。但由于該行為時短暫,且規模不大,故目前較鮮為人知,且在史料中也少有報導或記載。
威海農業儲蓄銀行由日本橫濱正金銀行(煙臺)買辦林泗亭發起創辦,經威海衛英國領事館登記備案后,于民國五年(1916年)7月開業。資本定額鷹洋10萬元,分作1萬股,每股10元。總行設于威海衛,總經理蕭蘭亭,副經理叢芹譜。另設有分行兩處:煙臺分行設于新關街,經理宮惠卿;上海分行則其情不詳。該行業務以經營匯兌、押匯、貼現和儲蓄為主,初期的營業情況甚佳,并在煙臺、威海一帶享有較高的聲譽。后因放款不能收回,致使資金周轉不靈,最終于民國十二年(1923年)擱淺歇業。
三、鈔券實物
威海農業儲蓄銀行經威海衛英國領事署立案后,獲準在當地享有發行紙幣之特權。該行自成立后便開始發行紙幣,其鈔券種類大抵可分為如下:
1、錢票,見有無年份版大錢壹佰文、市錢壹仟文2種面額,票上均印有“威海”地名。
2、鷹洋票,見有無年份版壹圓、民國五年版伍圓、民國六年版壹圓3種,其中:無年份版壹圓,票上無印刷廠名,背面印有威海衛英文地名;民國五年版伍圓券,由煙臺泗興印務公司代印,上印“煙臺”地名;民國六年版壹圓券,亦由煙臺泗興印務公司代印,可細分煙臺和威海2種地名券,唯威海地名券所見均屬截角注銷票。
3、銀票,以曹平公估銀為貨幣單位,目前僅發現空白未填用票,且左右附帶票根和存根,背印行樓圖,形制頗為美觀。
該行紙幣之發行總額,據記載僅約有30萬元,于1916年至1923年之間在威海、煙臺一帶流通。
——原文發表于2003年《中國錢幣》雜志第3期,今有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