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國 老 股 票 之 重 大 發(fā) 現(xiàn)
中國銀行袁世凱戎裝像伍股股票及其息摺之考略
鎮(zhèn)海·蔡小軍
如圖所示的是一張中國銀行袁世凱戎裝像股票,其面額“伍股”,編號“黃字第伍佰壹拾貳號”,發(fā)行時間為“民國四年十一月二十三日”。此“伍股”面額之流通實物為迄今所首見和僅見,堪稱孤品。同時,這也是迄今所見發(fā)行時間最早的中國銀行股票,且與息摺完美并存。此股票之面世,填補了中國銀行早期股票發(fā)行史上的諸多空白,意義重大,著實不愧為中國老股票之頂級大珍品。
此股票由中國銀行總裁李士偉(1915.4—1916.4在職)、副總裁陳威(1914.8—1916.9在職)簽署,附有股票息摺1冊,兌付日期迄自1915年,止于1947年,其過戶、兌息等記錄詳備明 晰。
此種股票系中國銀行首期招收商股之股票,因股票上有袁世凱戎裝像,故俗稱“中行袁世凱像股票”。筆者根據(jù)《中國銀行行史資料匯編》、《中國銀行史》、《中華民國貨幣史資料》等資料,就此股票之相關(guān)情況做逐一簡要介紹:
一、“中行袁世凱像股票”發(fā)行背景與經(jīng)過
中國銀行成立于1912年2月5日,系由大清銀行改組而成,為官商合辦性質(zhì)。1913年4月15日,北京臨時參議院通過《中國銀行則例》,明確該行為股份有限公司,股本總額為銀元六千萬元,官商各半,計分六十萬股,每股銀元一百元。
1915年9月2日,大總統(tǒng)袁世凱批準《中國銀行招集商股章程》,面向全國民眾招股,目標為1000萬元。股票分壹股、伍股、拾股、伍拾股、壹佰股五種。然而,當時因為戰(zhàn)事連連、民生凋敝,實際招股情況不盡人意。至1916年7月13日共招到股款245.69萬元,至1917年11月5日首期招收商股截止日,共收商股364.33萬元,其中絕大部分股東還是1912年改為存款的原大清銀行股東。由此可見,中行首期招股所募的金額并不大,因此當時發(fā)行的“袁世凱像股票”數(shù)量也不會多。
二、“中行袁世凱像股票”存世極罕之謎
自1915年“中行袁世凱像股票”發(fā)行,至2011年一張“壹股”的袁像股票驚天現(xiàn)世之前,有關(guān)專家學(xué)者曾一度認為袁像股票并未實際發(fā)行,如2009年出版之上海銀行博物館著《銀行老股票》第28至31頁上,刊登了該館珍藏的面額壹股、伍股、拾股、壹佰股四張袁像股票樣張,均標為五星級藏品,并在介紹文章中特別注明此股票“后因袁稱帝失敗病逝北京而并未被采用”。
值得慶幸的是,2011年上海某次春拍推出的一張面額“壹股”袁像股票,以實物向世人還原了這種股票確曾發(fā)行的歷史,并最終被慧眼識珍者以69萬元收入囊中。藉此股票高價成交之社會影響,同年秋,一北方官宦世家后人又將一張“壹股”袁像股票付諸拍賣,亦以69萬元之高價成交。
除這張“伍股”股票外,迄今為止,已面世的中行袁像股票共四張(其中一張系民國十一年補發(fā)),均為“壹股”面額。
人們不禁要問:這種袁像股票為何存世量如此稀少?結(jié)合史料分析,筆者認為原因有二:
其一,如前文所述,首期招募商股之結(jié)果并未達到預(yù)期,股額不大。據(jù)相關(guān)資料顯示,1916年中國銀行商股股東僅1736人,可見當時發(fā)行的股票數(shù)量也很少。
其二,這種發(fā)行于袁世凱搞稱帝丑劇時期的印有袁氏戎裝像的股票,因袁氏的臭名昭著,在隨后數(shù)十年中不斷被中行以新版圖案股票收繳換發(fā),才是導(dǎo)致其現(xiàn)今存世極罕的最主要原因。
這種被換發(fā)的股票如今在銀行博物館、拍賣會及一些藏家手中偶有所見,背面均蓋有“原發(fā)字號”等戳記。例如,中國銀行博物館存有中行創(chuàng)始人之一宋漢章的一張面額“拾股”的股票,簽發(fā)日期為1915年11月3 0日,但圖案、 尺寸卻與袁像股票迥異,其背面印有“原發(fā)字號”印記及手填日期,此股票即為換發(fā)袁像股票后的新版股票。
早在1915年頒行的《中國銀行招集商股章程》中,除規(guī)定“股票如有毀損污染或其背面已無簽名蓋章之余地時,得由股東請換股票”外,還有“股東得隨時請銀行變更股票之種類”的規(guī)定。因此,數(shù)十年中,無論銀行的驗股,還是每年的兌息,擁有“不合時宜”的袁像股票的股東都會被銀行要求進行股票換發(fā),因而這種原本發(fā)行數(shù)量就不多的股票被換發(fā)得非常徹底。包括此股票在內(nèi)的目前僅見的五張袁像股票,是因何成為“漏網(wǎng)之魚”的?我們不得而知。也許,在它們的背后都有一段傳奇的故事吧。
三、此“伍股”股票在中國銀行證券史上的重要意義
中國銀行是辛亥革命以來中國唯一一家建制整體承續(xù),經(jīng)營持續(xù)不斷的百年銀行。此“伍股”股票的首度面世,對于中國銀行早期證券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具體表現(xiàn)在如下三個方面:
其一,據(jù)1915年《中國銀行招集商股章程》可知,中行首期所招商股股票分壹股、伍股、拾股、伍十股、壹佰股五種。此前面世之袁像股票僅四張,面額均為“壹股”。此股票系迄今僅見之“伍股”孤品,可補中行早期股票種類之空白,彌足珍貴。
其二,此前所見之四張“壹股”袁像股票,其中發(fā)行時間最早者為“民國四年十一月三十日”,而此“伍股”股票發(fā)行于“民國四年十一月二十三日”,是迄今所見中行發(fā)行時間最早的股票實物,極具珍貴的史料價值。
其三、此股票附有一冊股息摺,其上詳細而清晰地記載著自民國四年至民國三十六年(1915年至1947年)逐年兌息以及此股票股東的變更情況。這是迄今所見中行發(fā)行時間最早的一套股票與息摺并存的實物孤品。二者在歷盡百年滄桑劫難后,仍得以留存至今,實屬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