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青 樓 詩 作
江南·聽雨軒
在一張極其珍貴的匯豐銀行鈔票之上,卻出現了一首令人萬萬都意想不到的青樓詩作:
孔中泉滴滴,
戶外草悽悽,
可憐方寸地,
多少世人迷。
——送清河坊 · 周巧仙收
作詩的時間大約是在清代末期(根據鈔票的年份推算),地點是杭州的清河坊,作者佚名,寫詩之目的是為送給一名叫“周巧仙”的女子。
此詩頗為押韻,昔年恐怕也不是一般俗人就能夠寫出來的,當屬某文人雅士之作品。談到這兒,有些清高之士可能會不屑一顧,甚至口誅筆伐,然小弟卻不以為然,因為青樓文學也是傳統文學的組成部分,而且是必不可少的精彩部分。試想古代文人若是只有廟堂、家庭、江湖的描述,而少了風花雪月的情懷,那么傳統文學還能留下幾許的風采和韻味!
縱觀唐宋兩朝,青樓不僅為文人提供了抒發情懷的創作環境和藝術氛圍,而且對文學的傳播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就唐詩而言,《全唐詩》近5萬首,其中直接關于青樓的就多達2000余首。宋詞是詩樂結合的新型詩體,青樓無疑是“唱詞”動態傳播的主力(猶如今天的流行歌曲),不斷催生了文人墨客永不枯竭的創作靈感和藝術生命,柳永、周邦彥等人就曾是歷史最杰出代表之一。
言歸正傳,還是回來談鈔票罷!
這是一張英商香港上海匯豐銀行于1891年10月22日發行的上海地名壹圓券,屬于珍罕極的客鈔品種。其正面兩邊僅有的“壹圓”中文面額處,卻用毛筆各多添一字偽改成了“壹伯圓”。為何會如此呢?恐怕也只能突發奇想了:如果這位寫詩的仁兄就是偽改者,而且將此鈔票作為“小費”打賞給了“周巧仙”,那就著實太缺德、太損人了!
當然這種猜想是不太可能成立的,因為正面“伯”字寫得歪七歪八,而背面“青樓詩”的字體則工整有力,兩者筆跡完全不同,故而偽改之事或另有其人。
這張鈔票原是奧地利籍著名錢幣大師耿愛德(Eduard Kann)先生的藏品,2008年10月出現在美國紐約的紙幣拍賣專場中,估價為1200-2000美元,最后成交價為2500美元+15%傭金,據聞仍由國外藏家競價購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