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中央銀行海口地名券
(鎮海)蔡小軍
民國十七年(1928年)冬,國民政府奠都南京后,頒布《中央銀行條例》,另設中央銀行于上海(外灘15號)。經廣州政治分會第161次常會通過,決議將廣東之中央銀行(原由孫中山于1924年8月15日在廣州所創設)改組為廣東中央銀行。
民國十八年(1929年)3月1日,廣東中央銀行正式成立,資本定為毫銀1300萬元,由省庫一次撥足,并委原副行長黃隆生為行長,周斯銘為副行長。時因政局不穩、謠傳常起,至3月5日即發生擠兌,經半月方平息;5月21日又宣告暫停營業,同日黃隆生提出辭呈;后因軍事平定,至6月6日復業,經廣州政治分會通過,委廣州銀錢業巨子鄒敏初繼任行長。其后屢經風波,至民國二十年(1931年)9月1日省政府第24次例會決議,改廣東中央銀行為廣東省銀行,定于1932年元旦起行使職權,并對前發鈔券等事宜一應全責。
民國十五年(1926年)2月,國民革命軍在一舉平定了駐瓊崖軍閥鄧本殷后,海南正式納入廣州國民政府管轄范圍。民國十七年(1928年)6月15日,中央銀行海口分行成立,址設新興路34號(今新華北路),主任伍泰良,有行員25人,內設金庫、發行、出納、會計、營業、文牘6股,其主要業務是發行貨幣和代理分金庫、匯存轉解瓊州全屬各縣稅收等款項,并依據省財政廳命令,撥付各機關經費、辦理各機關存款,同時也對商民辦理匯兌及買賣貨幣等。
民國十八年(1929年)3月1日,因總行改組而改名為廣東中央銀行海口分行。隨后,發行“海口”地名通用大洋券壹圓、伍圓、拾圓3種(實物為民國十五年版),因準備金充足,在市面流通頗受歡迎,被稱為“革命紙”。旋因市面輔幣缺乏、找零不便,又發行大洋輔幣券壹角、貳角半2種,此二券屬海口分行專用,仍由黃隆生和周斯銘簽名。
同年冬,因時局不靖,加之廣州總行屢有變故,受此影響海口分行亦發生擠兌風潮,所幸分行庫存現金充足,故應付有余、十足兌現。同時,省財政廳也曾發布通告,規定凡廣東中央銀行各地名券則不受總行影響,均可一律兌換,且可繳納國稅、省稅等項。
當時,海口習用大洋,而廣州及廣東大部分地區則使用毫洋,貨幣制度完全不同;再則,海口分行發行的只是“海口”地名券,券種也與其它地區不同,因此廣州的紙幣風潮實際是影響不到當地的。但主要是民眾有恐慌心理,所以市面仍多拒用紙幣,使用銀元、銅仙為流通貨幣。在這種情形下,海口地名券已喪失了市場信心,最終只能被徹底收回了。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1月1日,海口分行又因總行改組而更名為廣東省銀行海口分行,其后又發行廣東省銀行“海口”地名大洋券及輔幣券,但這已經是后話了。
![]() |
![]() |
民國十八年(1929年)廣東中央銀行壹角,海口地名,黃隆生·周斯銘簽名,此乃中央銀行紙幣之頂級大珍品,目前存世僅見兩枚;森本勇先生藏品,源于香港前輩名家盧志用先生之舊藏,七五成新 |
民國十八年(1929年)廣東中央銀行貳角半,海口地名,黃隆生·周斯銘簽名,誠乃中央銀行紙幣之第一大珍品,其實物真容亦首度公開面試;森本勇先生藏品,源于香港前輩名家盧志用先生之舊藏,目前或為僅見孤品,七五成新 |
Central Bank of China, P-NL, 10cts., Haikow, 1929, Mr. Isamu Morimoto Collection, very rare, FINE |
Central Bank of China, P-NL, 25cts., Haikow, 1929, Mr. Isamu Morimoto Collection, very rare,FIN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