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述天津麥加利銀行鈔票
(鎮(zhèn)海)蔡小軍
麥加利銀行,全稱“印度新金山中國匯理銀行”(Chartered Bank of India, Australia & China),屬英國國王敕令特許開設的一家殖民地商業(yè)銀行。因其英文行名前有Chartered(特許),故在香港被音譯成“渣打銀行”。
該行成立于1853年(清咸豐三年)),總行倫敦,實收資本322000鎊(其后屢有增資),初期以針對英國、印度、澳大利亞和中國之間的貿易,經(jīng)營存款、貸款、匯兌、貼現(xiàn)等一切商業(yè)銀行業(yè)務,其經(jīng)營實力僅次于匯豐銀行。
1857年上海分行成立,址設外灘18號。因滬行首任經(jīng)理Mcgary,中文譯音“麥加利”,被社會輿論廣泛認為是“大吉大利”的好彩頭,繼而成為滬行之簡稱,名聞全國。該行隨即順水推舟,干脆將“麥加利銀行”作為中國大陸之通用行名。
該行先后設有漢口、天津、廣州、北京、青島、哈爾濱、重慶等分行,均經(jīng)營得法,業(yè)務發(fā)達。1941年12月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后,日軍委托三井銀行對其接管,停止對外營業(yè)。1945年抗戰(zhàn)勝利后復業(yè)。解放后,除上海分行由中國政府批準為“指定銀行”,經(jīng)營外匯業(yè)務外,其余在華各分支均告停業(yè)。
天津分行成立于1895年(即光緒廿一年),址設英租界中街(今解放北路),有全體行員45人,其中有英國人15名,其業(yè)務還是以買賣外匯、匯兌等為主,也發(fā)行有鈔票。行內分設洋賬房和華賬房(即買辦間),第一任買辦徐樸庵(曾任職中國通商銀行),后因故解約,由張鴻卿、鄧仰周和鮑蔭卿三人合資接辦。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后,被日軍接管,至1945年復業(yè),后經(jīng)營至1954年關閉。
天津麥加利銀行的鈔票,其票面中文行名均采用“印度新金山中國麥加利銀行”,但實物版式異常復雜,很難理清頭緒。筆者試圖將其作如下分類:
第一類是行平銀兩票,實物見有伍兩、拾兩之樣本券,票面年份均為19xx年(未填用),似乎未正式發(fā)行。
第二類是WWS印刷(印刷廠名全稱為W. W. SPRAGUE & Co. BANK NOTE ENGRAVERS, LONDON, E. C.)的銀元票,發(fā)行時間約在1917至1929年之間。這類銀元票存世實物版式眾多,包括正票、樣本和未發(fā)行品之間的區(qū)分,有年份與無年份、相同圖案不同刷色等一系列問題。但歸根結底,筆者只能根據(jù)多年積累的資料,先將有年份的流通票,以列表形式統(tǒng)計如下:
麥加利銀行天津銀元票票面年份統(tǒng)計表 |
|||||
伍圓 |
1917.1.1手填年份 |
1925.10.1 |
1926.7.1 |
1927.5.2 |
1927.10.1 |
拾圓 |
有年份不清或未填之流通票 |
1917.7.1 |
1925.10.1 |
1926.7.1 |
1928.1.2 |
貳拾伍圓 |
1917.8.1 |
|
|
|
|
伍拾圓 |
1929.10.1 |
|
|
|
|
壹佰圓 |
1925.10.1 |
1929.10.1 |
|
|
|
除此以外,都是未發(fā)行的樣本券或試印票,其票面年份均為19xx年(未填用),面額分壹圓(僅見Proof一種)、伍圓、拾圓、伍拾圓和壹佰圓,內中亦可詳分刷色不同、有無底紋、大字英文面額字體格式不同等,形形色色,難以細述列舉。
第三類是1930年版的銀元票,分伍圓、拾圓和伍佰圓3種,其中伍佰圓券未正式發(fā)行,存世僅有樣本券;這3種紙幣均由W&S(即英國華德路公司,全稱Waterlow & Sons Ltd., London)印制,圖案頗為美觀。
麥加利銀行的鈔票,在洋商客鈔中是最為復雜和難以分類的,多年來我始終困惑重重,半知半解。這些年來,我曾經(jīng)寫過數(shù)百篇的紙幣文章,但對于麥加利銀行卻是第一次嘗試,希望這篇“引玉”磚文,能夠得到有識之士的大力斧正,以期揭開這一領域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