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 俄 道 勝 銀 行 天 津 券
(鎮海)蔡小軍
一、道勝銀行簡史
沙俄帝國本是歐洲一國,自十七世紀中葉侵占到外興安嶺北之勒拿河流域和貝加爾湖后,才與我國接壤,繼又不斷侵擾我國邊境。1858年迫使清廷簽訂《中俄璦琿條約》,強占了我國150多萬平方公里。之后又一直將勢力滲透我國東北和新疆地區,藉以實現它的“遠東政策”。
1894年甲午戰爭戰敗,4月簽訂《馬關條約》,中國賠償日本軍費2億兩白銀,日本占領朝鮮和我國臺灣及遼東半島等地。帝俄見此不利形勢,聯合同盟關系的法國及德國,向日提出抗議,照會日本應歸還遼東半島,以護俄之在華權益。結果日本同意,惟增賠款3000萬兩作為歸還之贖金。沙俄乘機伙同法國以“干涉還遼有功”,逼迫清政府向俄法借款1億兩,進而又謀設華俄道勝銀行,作為經濟侵奪之工具,同時也取得建筑、經營中東鐵路等特權。
1895年12月10日,經沙皇批準,華俄道勝銀行(RUSSO-CHINESE BANK)在圣彼得堡成立,資本總額600萬盧布,由俄法合資,股東包括法國的巴黎荷蘭銀行、巴黎里昂銀行、巴黎愛斯康特銀行和霍丁格公司四家及俄之圣彼得堡萬國商業銀行一家。該行乃沙俄政府指定俄國遠東貿易之輔助金融機關,并授權為帝俄對華經濟侵略的唯一代理人。
1896年9月8日,清廷派出代表(駐俄公使)許景澄與華俄道勝銀行在德國柏林簽訂《道勝銀行中俄合辦條約》,清政府被迫從俄、法借款中撥出銀500萬兩作為合辦股份,使該行成為中、俄兩國合辦(實際為中、俄、法三國合辦)的跨國金融機構,名義雖然如此,但中方卻沒有任何董事席位,大權均操俄人之手。總行圣彼得堡,在華設滿洲里、北京、天津、哈爾濱及上海等分行,后又增設漢口、牛莊、新疆等分行。
1910年,該行與法國北方銀行合辦,外文行名改為“俄亞銀行”(RUSSO-ASIATIC BANK),但中文行名不變。1917年十月革命,在俄總分支行均被蘇聯政府接管沒收,該行即改巴黎分行為總行。1920年8月8日,中國政府將該行中國股本撥充教育基金,從此該行失去中外合資的名義,成為純粹的外商在華銀行。1926年,巴黎總行因投機外匯失敗而宣布破產,并通知在華各分行一律于是年12月停業清理。
二、天津分行
天津分行成立于1896年,址設英租界中街(今解放北路)。次年即參與第一筆對華借款“津蘆鐵路借款”,借款總額11250萬法郎,分20年償還,且合同規定:如果中國方面不能按合同還本付息,這條鐵路便由俄法集團控制。1910年,天津分行又成立外幣交易所,以沙俄盧布(俗稱“羌帖”)為主要交易籌碼進行投機買賣,坑害無數民眾。此外,還試圖參與代辦中國各種稅款等業務,不遺余力的從事經濟掠奪。1917年蘇聯十月革命后,仍庇護于英租界繼續營業,直至1926年9月停業。
華俄道勝銀行天津地名券,分為銀元票和銀兩票兩大類:
銀元票,分為兩種:①英文行名為“RUSSO-CHINESE BANK”的大型版壹圓、伍圓、拾圓,據說從1903年開始發用,其正背面均為紅色花紋圖,惟見樣本券,其流通票有史料記載,但未見實物;
②英文行名為“RUSSO-ASIATIC BANK”的大型版壹圓、伍圓、拾圓,與上版相同圖案,唯改印英文行名,據說發用于1910年至1917年之間,其實物已見有1917年的拾圓券。
銀兩票:英文行名為“RUSSO-CHINESE BANK”,分壹兩、伍兩、拾兩、伍拾兩、壹百兩、伍百兩6種面額,印制于1907年左右,其正面均為龍圖,背面則印天津分行之行樓。1917年,總行曾提用此種伍拾兩、壹百兩各5000張、伍百兩500張,改印成“哈爾濱”地名的伍拾圓、壹百圓、伍百圓面額,以供“十月革命”后大量流亡哈爾濱的俄僑流通使用,旋因中國政府和當地商民的反對而作罷。
該行各券均屬早期發行,存世稀少,可能還會有遺漏的其它品種,尚請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