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銀行沈陽分行及其發行的東北流通券本票
(鎮海)蔡小軍
一、沈陽分行之概況
民國十三年8月15日,孫中山手創中央銀行于廣州。之后幾經變革,復于十七年11月1日在上海重新開幕,資本總額2000萬元。該行乃系國民政府之國家銀行,其分支行處遍及海內外。惟獨東北地區情形特殊,前期由于奉系割據,而后期則被日寇侵占之故,故央行在東北之分支行處遲至民國三十四年后方才成立。
抗戰勝利后,國民政府委特派員王鐘等人來東北負責接收工作。民國三十四年12月24日,韓立如、孫有斌等六人奉王鐘指令赴沈陽辦理籌建中央銀行沈陽分行事宜。同月27日,在國民黨東北行轅經濟委員會主任張嘉璈的親臨指導下,中央銀行沈陽分行正式開幕,由韓立如任經理,下設文秘、會計、營業、國庫、出納、發行、交換和檢查八個課,行員40余人,行址位于沈陽大北門里。
沈陽分行開業后,立即辦理接收偽滿洲中央銀行事宜。按照財政部的指令,由沈陽分行接管偽滿中央銀行奉天支店及城內各營業處,并規定《接收敵偽銀行處理辦法綱要》八條,對偽滿中央銀行奉天支店及其所屬各處的存款、貸款、生金銀、動產及不動產等分別予以接收。該分行的主要業務是受國民政府委托管理貨幣發行、代理國庫業務,兼買賣金銀、調劑金融市場,并辦理軍政機關和同業存放款業務。
鑒于東北地區在戰后的特殊環境,國民政府財政部于民國三十四年十一月二日公布《中央銀行東北九省流通券發行辦法》。次年二月廿二,沈陽分行開始正式在市面上發行東北九省流通券,三年內共發行24629億元,其中1946年發行151億元,1947年發行1947億元,1948年發行22531億元。
1948年11月2日,沈陽解放,中央銀行沈陽分行遂由東北銀行接收。
二、本票發行之始末
筆者認為中央銀行東北九省流通券是一種特殊的地方性臨時過渡紙幣,其發行目的在于解決東北地區軍政費用開支,及回收偽滿洲中央銀行券和蘇聯紅軍票,待徹底占領東北的貨幣市場后,再與內地的法幣進行統一。東北九省流通券在發行初期只有壹圓、伍圓、拾圓、伍拾圓和壹百圓5個券種,但發行不久幣值便迅速低落,隨著伍百圓、壹仟圓、貳仟圓、伍仟圓和壹萬圓大額券種的出籠,其結果致使幣值一瀉千里,出現惡性通貨膨脹局面,經濟完全陷入崩潰。
民國三十五年末,國共兩黨軍隊開始在東北展開大規模的戰事。由于國民黨在軍事行動上屢遭慘敗,控制地盤縮小,交通受阻,各地物資無法調劑,造成物價狂漲,勢不可擋。至民國三十七年,國民黨在軍事上一敗涂地,沈陽、長春、錦州三市形成孤島,市面通貨膨脹亦達極點。
同年三、四月間,中央銀行沈陽分行鑒于東北九省流通券供應緊缺,雖連續印制萬元大鈔,仍難以滿足貨幣流通的需要,故決定發行“中央銀行沈陽分行東北流通券本票”,計拾萬圓、伍拾萬圓和壹佰萬圓3種面額,作為現金流通。同年七月廿七日,沈陽分行再次發行面額叁佰萬圓和伍佰萬圓兩種定額本票,準與現鈔同樣行使,但主要是用于搶購軍糧。這批本票初期發行共2萬億元,但仍不能滿足軍政費用的開支,經“東北剿總政務委員會”一再電請行政院,后由中央銀行副總裁劉攻蕓批準增發定額本票5萬億元。
同年八月十六日,中央銀行東北區行副主任寧嘉豐再次致電總行,以緊急支付沈陽城防工事費、機關部隊經費等所需為由,要求再續發流通本票57.5萬億元,擬印壹仟萬圓、叁仟萬圓、伍仟萬圓面額三種,以應眉急。但此舉未能獲準,此三種本票的發行計劃亦隨之胎死腹中。
九月十五日,行政院致中央銀行代電,制止沈陽分行濫發本票。同月十七日,行政院再次致電中央銀行,要求制發東北軍糧票,收回本票。關于沈陽分行因購糧所發本票,半數限于一個月內按八月十九日糧價換發短期軍糧票,半數則用金圓券現款收回,以東北九省流通券30萬元折合金圓券1元的比率進行收兌。
沈陽解放后,東北銀行頒布《中央銀行東北九省流通券處理辦法》,規定東北銀行地方流通券1元兌換東北九省流通券紙幣3000元,但對本票則一律不予兌換。
按:中央銀行沈陽分行發行的5種面額本票,均由東北生產管理局造紙印刷公司印制,由于匆促發行的緣故,因此在本票實物上存在多種簽名,其發行負責人簽名計有經理、副理、襄理、營業課主任、會計課主任、出納課主任、國庫課主任、檢查課主任、發行課主任、文書課主任等10余種不同,異常復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