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倫貝爾官商錢局之初探
(鎮海)蔡小軍
呼倫貝爾,位于黑龍江西部和內蒙古東北部,以呼倫、貝爾兩湖而得名,其地東據興安嶺,西以額爾古納河與俄國為界,北連黑龍江,南以興安嶺的索岳爾濟山為界,與錫林郭勒盟、哲里木盟、興安盟部分接壤,西南與蒙古車臣汗部交界,境內的呼倫貝爾草原乃世界四大草原之一。
秦漢之時,匈奴征服東胡族,統一北方草原,呼倫貝爾成為左賢王庭轄地。至公元一世紀,拓跋鮮卑族取代匈奴統治,建立鮮卑部落聯盟,并由此入主中原,創建北魏王朝。其后,在回紇、突厥及遼代的契丹、金代的女真族相繼統治之時,蒙古諸部也在當地悄然興起。1214年,成吉思汗在統一蒙古草原后,將呼倫貝爾草原的大部分地區分封給他的大弟拙赤·哈撒爾。1288年,諸王封地納入元朝行省,呼倫貝爾的嶺西地區劃入嶺北行省和林路管轄,嶺東劃入中書省泰寧路和遼陽行省山北遼東路管轄。元亡后,成吉思汗的子孫們退守蒙古草原,而先后游牧于呼倫貝爾草原的是元順帝的后裔和成吉思汗大弟后裔,直至歸附后金。清朝建立后,由鄂溫克、達斡爾、巴爾虎蒙古、鄂倫春人組成的布特哈八旗兵、索倫八旗兵和巴爾虎八旗兵,勇猛善戰,鎮守邊疆,為防御沙俄入侵、保障草原安寧做出了貢獻。
1911年底,沙俄乘辛亥革命之際,策動蒙古活佛哲布尊巴丹在庫倫宣布獨立,并煽動呼倫貝爾地區的蒙古王公率眾叛亂,脫離中國。1912年初,在沙俄駐呼倫貝爾領事烏薩蒂的操縱和指使下,額魯特旗總管勝福、陳巴爾虎旗總管車和扎、索倫旗總管成德等人,調集附近各旗蒙兵1000人,以“大清帝國義軍”的名義發動叛亂。1月15日,叛亂武裝在俄軍暗助下,進入呼倫(今海拉爾)城內,占領官署,宣告“獨立”,并成立了“自治政府”,宣稱"恢復滿清時代之副都統衙門,以為呼倫貝爾臨時最高機關"。哲布尊丹巴授勝福以“參贊大臣”頭銜,作為偽“大蒙古國”駐呼倫的“總督”。
2月4日,沙俄以“馬步兵二千余名,大炮六尊,并殘敗蒙兵二百余名”,協助勝福進犯臚濱城(今滿洲里),繼而控制呼倫貝爾全境。沙俄制造呼倫貝爾“獨立”的目的,無非是為了侵占中國領土、掠奪呼倫貝爾豐富的經濟資源。在謀劃獨立的同時,沙俄連續與偽政權簽訂了采伐、開礦、筑路等40余項合約,取得許多特權,甚至占有呼倫、滿洲里兩地的全部資源。
在國際輿論的壓力下,1915年6月7日,中國政府與沙俄正式簽訂《中蒙俄協約》,9日哲布尊巴丹宣布外蒙取消獨立而自治。11月6日,中國政府又與沙俄簽訂《中俄關于呼倫貝爾之協定》(亦稱《呼倫條約》),其主要內容是:呼倫貝爾成為“特別區”,名義上仍由中國政府節制,受黑龍江省長監督,中國有派任地方行政官吏職權,但不得駐軍,承認沙俄在“特別區”享有特殊地位,承認原自治政府與沙俄簽訂的一系列條約……等。
俄國十月革命后,當地的沙俄影響力頓失,原呼倫貝爾副都統勝福也已病故,這為取消呼倫貝爾“獨立”創造了有利條件。1920年2月3日,新任呼倫貝爾副都統貴福及蒙旗代表聯名上書,呈請東三省巡閱使張作霖轉北洋政府,要求取消“特別區”稱號。1920年1月28日,北洋政府“大總統令”取消呼倫貝爾特別區及中俄會訂條約,重歸黑龍江省管轄。
呼倫貝爾官商錢局成立時間不詳,有國外資料稱其成立于1917年,時值沙俄羌帖混亂不堪之時。該局共發行有伍角、壹圓、叁圓、伍圓、拾圓、貳拾伍圓、壹佰圓6種紙幣,票上年份為“民國八年七月”至“民國九年二月”不等。其中:
八年版伍角至拾圓面額,票上均印有“當通用俄帖兌換行使”,后有部分則在票上又加蓋“每圓當銀壹分行使”紅字(實物可另分紅色號碼、黑色號碼等不同版式);
而貳拾伍圓、壹佰圓及九年版拾圓,則票上改印“每圓當銀壹分行使”,其因在于僅僅幾個月后,羌帖已經幾乎淪為廢紙了。
此外,還見有一種“呼倫貝爾蒙旗商業錢局”壹佰圓,為民國八年十二月版,其圖案與官商錢局相同。
當時,銀幣1元為銀7錢2分,而此券卻每元當銀1分,可見幣值很低,當然這是受了羌帖嚴重貶值的緣故。
該局結束之情形,在史料中也未見記載,相信乃因時局變化而停辦告終。1919年后,黑龍江廣信公司也發行了呼倫地名的現大洋票,徹底改變了當地貨幣的流通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