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青島地方銀行
(鎮海)蔡小軍
一、史地簡介
青島,昔稱膠澳,乃山東膠州灣之東南半島,瀕臨黃海之濱,是我國北方重要的港口城市。其地原為漁村,光緒十七年(1891年)登州鎮總兵府從蓬萊遷到青島,始為其建置之伊始。光緒廿三年(1897年),德國以“巨野教案”為借口,派兵占領青島。光緒廿四年(1898年)3月6日,中德簽訂《膠澳租界條約》,至此膠州灣及青島地區為德國所強租,同年11月德方宣布膠澳為“自由港”,向全世界開放;次年10月,德皇威廉二世頒令,將租界地的市區正式命名為青島市。
民國三年(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青島成為亞洲唯一戰場。日本乘機向德國宣戰,隨即發動突襲,將德駐軍繳械,并占領租界,直至一戰結束仍強占不撤。民國八年(1919年),巴黎和會將青島租界主權讓給日本,成為“五四運動”導火索。后日方迫于壓力,于民國十一年(1922年)與中國簽訂《解決山東懸案條約》,同年12月中國收回青島主權,成立由北洋政府直轄的“膠澳商埠督辦公署”,首任督辦熊炳崎。民國十八年(1929年)后,改設青島特別市,直屬南京國民政府。
二、行史概況
民國十三年(1924年)3月31日,直系高恩洪接任膠澳商埠督辦,受吳佩孚指令,著手籌辦青島地方銀行,并于5月2日在青島保定路開業。該行資本總額75萬元,官二商一,由高恩洪自任總理,王子雍任協理,以隋石卿(隋熙麟)為經理,郭大中為副理。自開業后即發行紙幣,并以所留膠海關稅二成之市政補助經費為擔保,發行青島市政公債。
同年10月第二次直奉戰爭中直系兵敗,張宗昌主魯,高恩洪下臺,并被解職押往濟南。11月15日,溫樹德繼任膠澳商埠督辦,并委托青島八家銀行對青島地方銀行進行清理,另派官股董事進行整頓。
民國十五年(1926年)2月,經商股股東要求,青島地方銀行改歸商辦,又因原膠澳商埠公署積欠行款超過股本,故將原有官股抵還借款。6月1日,商辦青島地方銀行正式開業,仍推隋石卿為經理。旋因行內用人不當,復于當年歇業。
三、紙幣研究
青島地方銀行的紙幣,均由財政部印刷局印制,其大致可分為三套:
第一套為民國十三年版(1924.4.15),分壹圓、伍圓、拾圓、伍拾圓4種,其中壹圓、伍圓、拾圓之主圖均為青島太平路紀念碑(此碑原為德國第二任膠澳總督、海軍上校葉克什的紀念塔,1922年中國政府收回青島后,將此改名為“接收紀念”碑;1945年又改為“抗戰勝利紀念碑”,后于1967年拆毀),伍拾圓主圖為膠澳商埠公署大樓(另據藏家相告,尚有壹百圓面額)。
此鈔共印制有200萬元,于同年9月8日運抵青島發行,10月27日北京政變、吳佩孚南逃消息傳來,市面恐慌,督辦公署曾派員向中、交兩行借款維持遭拒,遂引發擠兌風潮。未幾,高恩洪下臺,便不能流通。后繼任督辦委托中國、交通、大陸、明華、山東、山左、東萊、河南等八家銀行清算地方銀行賬目,以地方銀行的存款22萬元,兌付在外流通的42萬元鈔票,其不足之處則由地方銀行向各銀行商借。11月16日開始兌現,每日以2萬元、每人以20元為限,兌完為止。后軍閥張宗昌在山東省銀行成立之初,即將青島地方銀行改為山東省銀行青島分行,并將其未發行的壹圓、伍圓、拾圓紙幣全數改造為山東省銀行紙幣發行。
這第一套青島地方銀行紙幣,筆者迄今僅見樣本券,未曾見過流通正票,相信當年或已被悉數收回了。不過被改為山東省銀行的壹圓、伍圓、拾圓券,存世卻頗為常見。
第二套為銅元票,年份仍為民國十三年版,分為拾枚、叁拾枚、伍拾枚、壹百枚4種,正面圖案均以信號山南麓的“青島迎賓館”(建于1905年的歐洲古堡式建筑,原為德國膠澳總督的官邸,俗稱“提督樓”)。原獲準發行5000萬枚,史料中則稱“實際并未發行”,但筆者曾見過叁拾枚面額的正票,甚是不解!
這套銅元票,后于1933年被悉數改為青島市農工銀行紙幣發行。
第三套為“商辦·青島地方銀行”紙幣,票面年份為民國十五年(1926.11.30),分壹圓、伍圓、拾圓3種。其正面圖案為膠澳商埠公署大樓(始建于1904年,原為德國總督府,日本侵占時為守備軍司令部,1922年改為膠澳商埠公署,1929年后成為青島市政府駐地),背面圖案為青島東部海中的“小青島”(又稱“琴島”,1900年德人建有一燈塔,乃青島十景之“琴嶼飄燈”)。這套紙幣并未正式發行,目前僅見日本藏家森本勇先生珍藏有全套樣本券。